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
责任创新团结敬业进取

自然资源部黄河上游战略性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2-06-02

实验室简介

一、实验室概况:

自然资源部黄河上游战略性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是自然资源部于20217月批准建立的(自然资办发〔202151号),主要围绕黄河上游地区战略性矿产资源成矿与找矿、综合利用、绿色发展的总体研究方向,从事基础研究的部级实验室。实验室紧紧围绕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整合甘肃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多学科创新团队和科研平台,建成自然资源部在西部地区战略性矿产资源创新研究高地、人才培养基地、技术集成和示范平台,为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科技支撑。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战略性矿产资源成矿与找矿研究

1)成矿背景与成矿作用;

2)找矿方向与资源潜力;

2.战略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3.战略性矿产资源绿色发展研究

1)区域生态环境背景与演变趋势;

2)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3)矿产资源利用与高质量发展对策;

三个研究方向互为支撑和约束,为黄河上游矿产资源保障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相互关系见下:

截止目前,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3人,教授、研究员和正高级工程师1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25人。其中,32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具有硕士学位,各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19人,其中省部级及以上领军人才10人,省部级及以上青年人才8人。实验室测试用房面积3230平方米,现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等仪器设备200余台(套),价值2000多万元。实验室现有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2017年经原国土资源部、原环境保护部和农业部三部委联合批准,进入《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检测实验室名录(首批)》,2019年农村农业部授予“耕地质量标准化验室”。

实验室的总体目标及战略规划:服务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阐明黄河上游地区战略性矿产资源成矿带成矿背景、成矿控制因素和成矿规律,评估资源潜力,提供资源保障与高质量发展基础性研究资料;开展战略性矿产资源贫矿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战略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优化矿山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模式,揭示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因素,提出经济绿色发展对策;建成战略性矿产资源创新研究高地、人才培养基地、技术集成和示范平台;为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科技支撑。




二、组织机构

自然资源部黄河上游战略性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依托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兰州矿产勘查院,联合兰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研究院共建,主体位于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兰州矿产勘查院办公楼。实验室实行理事会决策、学术委员会指导下主任负责制,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下设办公室、三个专业研究室、分析测试中心、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中心,如下图所示:


三、理事会

理事会是重点实验室的重大决策机构,对重点实验室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共设理事8人,其中设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2人。

理 事 长:张朋定

副理事长:戴霜、范桥辉

成   员:李玉强、李平、蒋高强、浩德成

秘   书:郭东宝


四、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是重点实验室学术改革、建设与发展中重要事项的决策和咨询机构,是进行学术评价和审核等事项的学术组织,以推进学术进步、提高学术水平为宗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保障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在科研和学术事务管理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重点实验室科学发展。

主任由丁林院士担任,副主任由张宏福院士、戴霜教授、范桥辉研究员担任,具体名单如下:

3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单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学术委会职务

职称

专 业

工作单位

1

丁 林

1965.7

主任

院士

构造

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青藏

高原研究所

2

张宏福

1962.10

副主任

院士

地球化学

西北大学

3

戴 霜

1967.12

副主任

教授

地质与

矿产

兰州大学

4

范桥辉

1983.7

副主任

研究员

环境

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5

张拴宏

1974.5

委员

研究员

构造

地质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力学研究所

6

孟兴民

1963.6

委员

教授

遥感与

环境地质

兰州大学

7

浩德成

1966.7

委员

正高级工程师

地质矿产

甘肃省有色地勘局兰州矿产勘查院

8

李玉强

1975.9

委员

研究员

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9

周俊烈

1964.7

委员

正高级工程师

地质矿产

甘肃省有色金属

地质勘查局

10

张 翔

1966.12

委员

正高级工程师

勘查技术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

11

王永莉

1969.11

委员

研究员

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2

张连昌

1962.10

委员

研究员

矿床地质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3

李荣西

1966.7

委员

教授

资源工程

长安大学

14

方临川

1980.6

委员

研究员

土壤化学与生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5

陈玉峰

1974.11

委员

正高级工程师

资源勘查

甘肃省有色金属

地质勘查局


五、实验室主任副主任

1.戴霜,男,汉族,196712月生,博士,兰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学会古地磁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地质学会理事和城市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矿山环境与城市地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委中东亚干旱区环境演化(123期)创新群体核心成员。2009-2010年英国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效应、古地磁学与环境磁学、板块构造与成矿。主持和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IUGS)国际地学计划(IGCP)、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项目、科技攻关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及部委、企业委托项目50多项,完成地质测量图幅12幅,提交地质科研报告23份,在Nature等期刊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2007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张朋定,男,汉族,197310月生,硕士研究生,曾任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兰州矿产勘查院选矿厂技术副厂长,中心实验室主任,院长助理兼党政办主任,副院长,院党委书记(期间挂职中共徽县县委副书记)。现任甘肃省有色地勘局兰州矿产勘查院党委书记、院长。


3.范桥辉,男,汉族,19837月生,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Geochemical JournalAdvances in Chemistry期刊编委。2011年入选JSPS Fellow201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结题优秀)。研究方向为环境地球化学和矿产资源回收利用,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等;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3部。相关研究成果为区域重金属或放射性污染的有效防控和治理修复,以及生态安全防控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4.浩德成,男,汉族,19677月生,大学本科学历,正高级工程师,现任甘肃省有色地勘局兰州矿产勘查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总工程师。自工作以来获各类奖励和荣誉共计26个;其中200412月获第五届“甘肃省青年地质科技奖”;200710月参与主持的《甘肃省肃北县石洞沟银多金属矿普查》项目获原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勘查行业优秀地质找矿项目”称号二等奖;20094月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20123月以主要成员之一完成的《甘肃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荣获国土资源部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优秀成果一等奖;20126月主持的《甘肃省成县小厂坝铅锌矿详查(900米标高以下)》获中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地质找矿成果壹等奖,参与主持的《甘肃省肃北县石洞沟银多金属矿详查》获贰等奖;20187月主持完成的《甘肃省成县厂坝铅锌矿接替资源勘查》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地质找矿成果一等奖。


研究方向与内容

一、研究方向

1.战略性矿产资源成矿与找矿研究

1)成矿背景与成矿作用

以黄河上游地区铁、金、铜、镍、钴、钨、钼、锑、铂族元素等战略性矿产为主,兼顾铅锌等优势矿产,开展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研究、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年代学研究,揭示其形成的含矿地层(矿源)、岩浆作用(热源)、构造环境(储矿空间)、成矿作用过程(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确定矿床成因及成矿背景;厘定黄河上游地区战略性矿产和优势矿产成矿控制因素,研究其成矿作用过程,总结矿产的富集机理,建立黄河上游地区典型矿床成矿模式。

2)找矿方向与资源潜力

在黄河上游地区战略性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成果基础上,根据区内成矿地质背景与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系统分析黄河上游地区铁、金、铜、镍、钴、钨、钼、锑资源等战略性矿产和铅锌等优势矿产的成矿区带、优势类型等,对其资源潜力及其空间分布进行预测评价,指出今后找矿方向与主攻区段,提出找矿建议。

系统研究黄河上游地区铁、金、铜、镍、钴、钨、钼、锑等战略性矿产和铅锌等优势矿产资源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因素、成矿机制和成矿规律,开展主攻矿床类型、成矿谱系和成矿系列总结研究;建立重要成矿区带典型矿床成矿模式,探索一套适合本地区的找矿理论和预测评价方法,进一步评价黄河上游及周边地区金属矿产资源潜力,划分成矿远景区和重点工作部署区,为保障资源提供理论支撑。

2.战略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开展贫矿尾矿选矿技术研究,研发高效浮选萃取剂、筛选优质微生物菌种和合成新型吸附材料,建立铜铅锌多金属尾矿、金矿尾矿、稀有矿产及贫矿综合利用技术体系,有效降低矿山边界品位和尾矿中金属残存,突破低品位矿、复杂共伴生矿、难选难冶矿的高效利用技术,提出贫矿尾矿、废弃矿渣综合利用方案,实现矿产资源高效利用。

3.战略性矿产资源绿色发展研究

1)区域生态环境背景与演变趋势

系统研究黄河上游新生代气候环境与生态时空演变特征;研究黄河上游不同功能区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利用潜力、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变化;揭示矿山生态环境演变驱动机制与生态系统突变机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开展黄河上游矿山环境现状调查、矿山建设前后环境质量对比分析,研究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形成条件与机制;集成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体系;矿山环境治理修复技术与方案研究,构建黄河上游地区不同功能区生态保护修复与重建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3)矿产资源利用与高质量发展对策

开展黄河上游矿产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调查分析,开展战略性矿产资源潜力、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生态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开展黄河上游地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顶层设计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因素,提出经济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协调发展的战略方案。为政府及自然资源部门完善现有水、土、植被、矿产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推动黄河上游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黄河上游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与高质量发展引领三个研究方向,三个研究方向互为支撑和约束,为黄河上游矿产资源保障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二、科研队伍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2人,教授、研究员和正高级工程师1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25人;33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具有硕士学位;实验室拥有各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19人,其中省部级及以上领军人才10人,省部级及以上青年人才8人;50岁至60岁研究人员10人,40岁至50岁研究人员17人,30岁至40岁研究人员24人,30岁以下研究人员1人。

实验室固定人员研究方向、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图

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实验室职务

职 称

专 业

工作性质

1

戴 霜

1967.12

主任

教授

地质与矿产

全面负责

2

张朋定

1973.10

常务副主任

工程师

选矿工程

管理

3

范桥辉

1983.7

副主任

研究员

环境化学

研究

4

浩德成

1967.7

副主任

高级工程师

矿产勘查

研究

5

王 川

1968.7

办公室主任

高级工程师

应用化学

管理

6

张铭杰

1965.2

成员

教授

矿床地质

研究

7

汤庆艳

1986.3

成员

教授

地球化学

研究

8

袁道阳

1965.10

成员

教授

地震地质

研究

9

王 杰

1977.9

成员

教授

第四纪环境

与冰川

研究

10

李玉强

1975.9

成员

研究员

生态学

研究

11

李中平

1977.11

成员

研究员

实验地球化学

研究

12

郑国东

1961.6

成员

研究员

地球化学

研究

13

魏志福

1985.12

成员

研究员

环境化学

研究

14

方春家

1972.5

成员

正高级

工程师

资源勘查

研究

15

陈玉峰

1974.11

成员

正高级

工程师

资源勘查

研究

16

蒋来福

1969.6

成员

正高级

工程师

地理信息系统

研究

17

周俊烈

1964.7

成员

正高级

工程师

成矿预测

研究

18

汪 霞

1976.9

成员

教授

生态环境

研究

19

郭雪莲

1972.10

成员

副教授

沉积地质

研究

20

王荣华

1981.8

成员

副教授

地球物理

研究

21

张 涛

1985.8

成员

副教授

构造地质

研究

22

吴保祥

1972.4

成员

副研究员

固体矿床学

研究

23

李晓斌

1968.2

成员

副研究员

地质学

研究

24

王作栋

1966.3

成员

副研究员

实验地球化学

研究

25

雷天柱

1974.7

成员

副研究员

地球化学

研究

26

李树同

1979.9

成员

副研究员

地质学

研究

27

陶辉飞

1983.4

成员

副研究员

地质学

研究

28

张明震

1984.10

成员

副研究员

地球化学

研究

29

马向贤

1987.2

成员

副研究员

地球化学

研究

30

李 靖

1986.1

成员

副研究员

地球化学

研究

31

李 平

1987.12

成员

副研究员

环境化学

研究

32

王锦涛

1975.4

成员

高级工程师

地质矿产勘查

技术

33

吴应琴

1971.5

成员

高级工程师

实验地球化学

研究

34

陈爱芳

1976.5

成员

高级工程师

应用化学

技术

35

魏录山

1985.7

成员

高级工程师

资源勘查工程

技术

36

卜小峰

1979.8

成员

高级工程师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技术

37

刘成龙

1982.5

成员

高级工程师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技术

38

罗继锋

1984.11

成员

高级工程师

应用化学

技术

39

郭东宝

1985.10

成员

高级工程师

地质学

技术

40

刘 尚

1990.5

成员

讲师

矿床地质

研究

41

何鹏举

1988.12

成员

讲师

岩石构造

研究

42

陈万峰

1990.4

成员

讲师

岩石大地构造

研究

43

冯鹏宇

1987.4

成员

讲师

岩浆成矿

研究

44

胡泽龙

1985.4

成员

工程师

勘查技术

与工程

技术

45

马高高

1990.1

成员

工程师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技术

46

宋全红

1985.5

成员

工程师

资源勘查工程

技术

47

袁得祎

1989.10

成员

工程师

资源勘查

技术

48

尚乐乐

1992.1

财务助理

工程师

有机化学

管理

49

鲁新川

1979.1

成员

助理研究员

沉积地质

研究

50

王旭洋

1990.9

成员

助理研究员

土壤学

研究

51

邱军利

1975.6

成员

副研究员

实验地球化学

研究

52

罗永清

1984.1

成员

副研究员

植物生态学

研究


2.客座研究人员

序号

姓名

职称

合作研究

方向

合作研究

项目

工作单位

合作研究时间

1

Yoshio Takahashi

教授

地球化学

IGCP652NSFC

东京大学

6个月

2

Zosef Zeman

教授

地球化学

马萨里克大学

8个月

3

Giovanni Martinelli

研究员

气体地球

化学

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区环境保护局

4个月

4

Alex Dickson

教授

地球化学

中科院海外专家项目

皇家霍洛威大学

10个月

5

Conail Mc Niocaill

教授

构造地质

牛津大学

8个月

6

Mark Dekkers

教授

环境磁学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

6个月

7

崔增团

研究员

植物保护

徽县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

甘肃省耕地质量

管理总站

12个月

8

蔡立群

教授

生态学

甘肃农业大学

10个月

9

郑民奇

正高级

工程师

岩矿分析及质量管理

西安地调中心

12个月

10

周自强

研究员

地质灾害

永靖黑方台滑坡治理

甘肃省科学院地质灾害研究所

18个月

11

符超峰

教授

环境变化

国家第二次青藏科考

长安大学

14个月

12

伊海生

教授

沉积学

成都理工大学

10个月


三、在研课题

1.西成铅锌矿田伴生稀散金属元素赋存状态及富集机理、工艺矿物学研究

课题负责人:郭东宝

实施周期:2022-2023

经费来源:甘肃省自然资源专项基金

课题简介:以西成矿田伴生镉、镓、锗等稀散金属元素的成矿流体系统微观踪迹成分赋存状态和成矿机理为研究重点,结合典型矿床形成及时空分布规律的地质及构造控制、影响矿化特征及矿化式样,兼顾与其共存原生和蚀变矿物的形成时代和温压条件及其相关矿物的热力学等特征演变研究,开展成矿流体系统中富含稀散金属元素的流体作用微观踪迹成分分析并获取其直接物证,揭示热液分熔/溶和流体-岩石-矿物反应过程,阐明成矿流体系统中稀散元素的迁移沉淀条件,为深入探讨西成矿田大型/超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和伴生稀散金属元素赋存状态、形成过程及富集机理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实证,为西成矿田伴生的稀散元素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2.白银矿区及周边水---植被系统重金属环境过程及现状调查研究

课题负责人:刘成龙

实施周期:2022

经费来源:甘肃省自然资源专项基金

课题简介:通过研究厘清白银地区典型场地水---生系统中污染物类型、污染程度、微观赋存状态、空间分布等地球化学特征,解析污染物主要来源;阐明污染物在水---生系统中迁移、转化和富集特征,揭示区域环境因素对多介质中污染物赋存状态的调控机制;针对白银地区建立合理的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方法,为区域矿产资源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3.陇南地区典型矿山水-土壤-植被系统对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的响应研究

课题负责人:马高高

实施周期:2022-2023

经费来源:甘肃省自然资源专项基金

课题简介:选取陇南市徽县闫家沟铅锌矿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区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调查、资料收集、遥感影像解译分析、野外定位观测、实验室分析、高通量测序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厘清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闫家沟水-土壤-植物系统对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的响应,并对矿山生态恢复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建立矿山环境恢复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地评估和有效指导后续生态修复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4.西秦岭地区海西期-印支期成矿构造背景演化研究

课题负责人:戴霜

实施周期:2022-2023

经费来源:甘肃省自然资源专项基金

课题简介:利用古地磁、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古水流、深水沉积分析、岩石地球化学等方法,研究西秦岭地区海西期-印支期古纬度、洋盆、物源变化、岛弧与碰撞带构造转换及印支期岩浆活动过程,探索西秦岭地区海西期-印支期成矿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探讨对金、铅锌、钨钼铍等金属矿成矿控制作用。


5.南秦岭地区石煤质钒多金属矿测试方法研究

课题负责人:王川

实施周期:2022

经费来源:甘肃省有色地勘局专项资金

课题简介:针对石煤质钒多金属矿缺乏相关测试标准规范、传统测试方法检出效果差等问题,研发具有准确度高、多元素同时测定、检测效率高、成本小等特点的甘肃省南秦岭石煤质钒多金属矿测试方法,为我省南秦岭地区石煤质钒多金属矿的地质勘查和综合评价起到技术支撑作用。


6.甘肃典型铅锌废渣、尾矿综合利用研究

课题负责人:陈爱芳

实施周期:2022

经费来源:甘肃省有色地勘局专项资金

课题简介:甘肃铅锌资源丰富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列,但随着铅锌矿开采量的提高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加重。特别是矿山活动产生的废石、尾矿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给地表水和土壤等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开展铅锌废渣、尾矿综合利用研究,对铅锌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以及推动矿山修复工程化应用,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成县铅锌矿废渣,开展有价的回选研究与综合利用研究,分析其综合利用可行性。


7.庙庙井及外围地区钨铍矿成矿作用研究

课题负责人:白耀顺

实施周期:2022

经费来源:甘肃省有色地勘局专项资金

课题简介:庙庙井南矿床是北山Au-Cu-Pb-Zn-Mo-Fe成矿带近来发现的W-Be多金属矿床,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意义。本项目拟解剖研究庙庙井南矿床,识别矿物组合、详细划分蚀变分带,查明成矿期次和阶段;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矿物微区、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探讨铍和钨的时空关系、成因类型、成矿物质来源及其演化规律,揭示成矿过程和成矿机制,建立或者完善矿集区的成矿模式,指导在区内及相似地区开展深边部找矿和综合评价。


8.徽县洛坝铅锌矿深部及外围找矿预测及成矿规律研究

课题负责人:陈军

实施周期:2022

经费来源:甘肃省有色地勘局专项资金

课题简介:近年来,在洛坝及外围地区地表和深部探矿取得了重点突破,但对该区对该类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成矿作用特征、矿床成因、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还不清楚,严重制约着找矿方向和找矿前景的认识。本项目拟通过对洛坝、洛坝外围、侯家山、徐家山等矿床的地质背景、控制因素和矿床成因研究,总结成矿规律,找矿标志,建立找矿模式和成矿模式。加强成矿区带的成矿预测与深部盲矿体、隐伏矿体的定位预测研究,明确找矿研究方向与找矿前景。


9.西成地区厂坝一带钨钼铍多金属矿成矿与找矿方向研究

课题负责人:曹向飞

实施周期:2022-2023

经费来源:甘肃省有色地勘局专项资金

课题简介:近年来,在厂坝地区地表和深部发现了多处WMoBe矿化,矿化大多产于厂坝岩体内接触带构造裂隙中,但在该区还没有发现成型的矿床,主要原因是对该类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成矿作用特征、矿床成因、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还不清楚,严重制约着找矿方向和找矿前景的认识。本项目拟通过对厂坝小清水沟、厂坝后山、茨坝后沟、曼沟门及厂坝矿区ZK53-23深部发现的钨、钼、铍矿成矿地质背景、控制因素和矿床成因研究,明确找矿方向与找矿前景,为认识西成地区铅锌钨钼铍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指导该区钨钼铍多金属矿找矿提供科学依据。





仪器设备

实验室与战略性矿产资源成矿与找矿、综合利用、绿色发展三个研究方向有关的实验设备共400多台(套),包括MAT253质谱仪等30万以上的设备54台套。

序号

设备名称

原值

(万元)

启用时间

总研究机时

(小时)

总服务机时

(小时)

所在单位

1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

570

2013

5110

7120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539.92

2016

1280

4480

兰州大学

3

MAT253质谱仪

500

2012

7200

7200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4

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仪 NU plasma 2

489

2016

1280

4480

兰州大学

5

稀有气体同位素

质谱计

475.8

2011

6400

9600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6

多功能¥光电子

能谱仪

448.5

2020

100

300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7

场发射扫描电子

显微镜

445.66

2016

1280

4480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8

热电离质谱仪 TRITON

427

2017

1000

4200

兰州大学

9

稀有气体同位素

质谱仪

399.06

2016

1280

4480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10

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

338.51

2016

1280

4480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11

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

330

2014

3840

5760

兰州大学

12

稳定同位素

质谱仪

300

1999

6400

25600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13

连续流稳定同位素质谱计

300

2012

7200

7200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14

MAT271质谱计

300

1999

6400

25600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15

2G760R超导

磁力仪

289

2004

93900

104000

甘肃省有色地勘局

兰州矿勘院

16

岩石磁学测量系统

286

2004

50000

60000

兰州大学

17

生油岩评价仪

248.16

2014

5800

9800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18

稳定同位素质谱仪

236.23

2016

1280

4480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19

场发射扫描电镜Apreo S

233

2019

300

500

兰州大学

20

激发准分子激光+等离子体质谱仪

229

2016

1280

4480

兰州大学

21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

227.09

2013

4480

6720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2

稳定同位素质谱仪

196.4

2016

1280

4480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3

X-射线衍射仪

175.27

2017

1000

4200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4

激光共聚焦拉曼

光谱仪

166.3

2017

1000

4200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5

气相色谱-质谱

联用仪

152

2017

30000

35040

甘肃省有色地勘局

兰州矿勘院

26

气相色谱-质谱

联用仪

152

2017

30000

35040

兰州大学

27

X射线荧光光谱仪

148

2009

5000

35040

甘肃省有色地勘局

兰州矿勘院

2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147

2009

40000

52560

甘肃省有色地勘局

兰州矿勘院

29

显微光度计

135.27

2017

1000

4200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30

高温高压模拟仪

130

2012

5120

7680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3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110

2015

40000

61320

甘肃省有色地勘局

兰州矿勘院

32

X射线衍射仪 Ultima

108

2019

300

500

兰州大学

33

气相色谱-质谱

联用仪

92

2002

7200

17920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34

气相色谱/质谱

联用仪

92

2003

7200

16800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35

盆地深层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模拟仪

90

2014

3840

5760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36

气相色谱-有机质谱联用仪

79.88

2016

1280

4480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3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79

2015

52560

45000

甘肃省有色地勘局

兰州矿勘院

38

便携式XRF2部)

64

2012

5120

7680

甘肃省有色地勘局

兰州矿勘院

39

华测高精度GNSS无人机

63

2017

1000

4200

甘肃省有色地勘局

兰州矿勘院

40

穆斯堡尔谱仪

59.62

2016

1280

4480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41

石墨炉/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58

2008

80000

113880

甘肃省有色地勘局

兰州矿勘院

42

高效液相色谱仪

56

2017

20000

35040

兰州大学

43

加速溶剂萃取仪

55

2017

15000

35040

甘肃省有色地勘局

兰州矿勘院

44

石墨炉/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55

2009

78500

112400

甘肃省有色地勘局

兰州矿勘院

45

比表面积测定仪

50.05

2016

1280

4480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46

气相色谱仪

45

2017

25000

35040

甘肃省有色地勘局

兰州矿勘院

47

离子色谱仪

39

2017

15000

35040

甘肃省有色地勘局

兰州矿勘院

48

全自动固相萃取仪

34

2017

10000

35040

兰州大学

49

高频红外碳硫

分析仪

30

2017

15000

35040

甘肃省有色地勘局

兰州矿勘院

50

微波消解仪

30

2017

25000

35040

甘肃省有色地勘局

兰州矿勘院

51

气相色谱仪

45

2017

25000

35040

甘肃省有色地勘局

兰州矿勘院

52

离子色谱仪

39

2017

15000

35040

甘肃省有色地勘局

兰州矿勘院

53

全自动固相萃取仪

34

2017

10000

35040

甘肃省有色地勘局

兰州矿勘院

54

高频红外碳硫

分析仪

30

2017

15000

35040

甘肃省有色地勘查局兰州矿勘院